f (3).jpg

f(1).jpg

 

 

第三級古蹟 萬和宮
萬和宮小檔案
等 級:第三級
類 別:祠廟
公告日期:民國741127
地 址:台中市南屯區南屯里萬和路151
聯絡電話:04-23893285
開放時間:上午530分至下午10

沿革

  萬和宮創建於今南屯萬和路一段(昔稱「直街」),為墾殖時期半線(彰化)至葫蘆墩(豐原)間的犁頭店街聚落信仰中心,萬和宮對犁頭店街聚落的興盛功不可沒。犁頭店街之墾殖始於張國,後人為紀念張國,將其神位恭奉於萬和宮後殿右側。依據故宮檔案顯示,張國是在康熙49年(西元1710年)入墾今日南屯,並代繳貓霧拺社人積欠之二百四十兩番餉,取得墾殖權。張國從福建廣招漢人來台開墾(為最早開發犁頭店的漢人),逐漸形成之聚落稱為「張鎮莊」。然因墾耕時與先住民(平埔族)發生利害衝突,加上此時清政府治台政策採消極防堵方式,一切以安定為原則,因而在康熙58年(西元1719年),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飭令毀棄「張鎮莊」,南屯之墾殖,不得不告終止,但已奠定了開墾南屯的良好基礎。
  萬和宮源起於清康熙22年(西元1683年),當時千總張國隨施琅平台,由湄洲恭求聖母香火護船來台,起初僅建立小祠拜祀,後由張國後代捐獻廟地,並由居住犁頭店一帶張姓以外之廖、簡、江、劉、黃、何、賴、楊、戴、陳、林十一姓氏,於雍正4年(西元1726年)920日糾資興建,為期求「萬眾一心,和睦共處」,不分族群共謀地方發展,而定名為萬和宮。道光元年,因震災萬和宮受損,曾加以整修,民國52年、55年、64年及65年四度加以修建;87年初重修左右廂房。88年底進行古蹟修復,並於9110月竣工。
  萬和宮創建之初主祀媽祖,發展至今正殿(聖母殿)有媽祖神像五尊(老大媽、老二媽、聖二媽、聖三媽與聖老二媽),配祀千里眼和順風耳。後殿(觀音菩薩殿)主祀觀世音菩薩,配祀善才玉女及三十六尊的十八羅漢。十八羅漢為何有三十六尊呢?一直是信眾頗感好奇的,來由是因原供奉的十八羅漢,於民國72年間,曾遭宵小竊取,心急如焚的董事會在南北奔波,遍尋不著之下,翌年重雕十八尊者供奉。不久失竊的十八羅漢於出海關時被破獲,安然領回重行安坐禮後,供奉於新雕十八羅漢的上層,形成「舊羅漢高住樓上,新羅漢安居樓下」的有趣畫面。後殿神龕左側則奉祀註生娘娘,右側奉祀張國與賴清標的長生祿位,再入內殿左側拜祀城隍爺,右側祀福德正神,後殿東廂為聖帝爺廳,西廂為五穀廳,為一多神信仰的融合系統,顯現漢人墾殖之歷史背景。

一、奉祀主神-媽祖
  萬和宮奉祀之主神為媽祖,一般尊稱為聖母。在臺灣民間信仰中,信奉媽祖者,可謂大多數,媽祖、媽祖婆或聖母的稱號,在閩台一帶,幾乎家喻戶曉。而有關媽祖的傳說,在民間有極濃厚的神祕色彩,其顯靈事蹟更為信奉者所稱頌傳揚。雖在正史未有文字記載,然據鄭和的通番事蹟碑,以及吳都文粹續集、乾隆長樂縣誌、湄洲嶼誌略、福建通誌與台灣全誌等,皆有記載。
由於媽祖屢顯神蹟,自宋朝以來,歷代都敕賜封號。明洪武帝時,又加封為聖妃。清雍正時敕封為天上聖母,又封為天后。清康熙22年(西元1683年)施琅抵定台灣後,清政府有意以台灣媽祖之信仰,鞏固政權,安定民心,將拜祀媽祖列為朝廷祀,典春秋祭祀。雍正11年(西元1733年),更頒令沿海各省奉祀祭拜。因而延續至今,媽祖信仰儼然成為民間的主要信仰,萬和宮之鼎盛香火,全球聞名,以媽祖為奉祀主神是重要因素。

二、獨特的字姓戲
  萬和宮字姓戲的由來有這麼一則傳說:清道光4年(西元1824年),萬和宮老二媽相迎出巡十八庄的樂成宮旱溪媽祖,回鸞萬和宮時,媽祖遊興猶濃,神輿變重幾經信徒力扛神輿,仍不得入廟,擲筊每年依序舉行三獻禮祭典,並演梨園戲請媽祖觀賞,如此才獲得媽祖首肯,神輿得以順利進廟。隔年,萬和宮自農曆320日起,舉行迎神祭,緊接四府祭神:21日漳州祭,22日廣東祭,23日媽祖生,24日泉州祭,25日汀州祭,再由十一姓氏獻演。各姓獻演字姓戲的順序,每年都是張姓最先,廖姓次之,林姓最後。張姓最先,是因為張國總兵獻廟地,又是迎請媽祖香火來南屯開墾的功臣。獻戲字姓已增加為二十六姓,接而信眾的還願戲、謝神戲、兵仔戲熱烈接場,在廟埕前的康樂台上,上演一個月餘才落幕。

貳、建築特色

  萬和宮屬「日」型四合院廟宇,坐西朝東,硬山式建築,廟前有寬廣廟埕,廟埕的東角為康樂台,即字姓戲上演之處,右側為民國82年蓋建的五層樓式的萬和大樓。萬和宮之格局為三進單護龍,頭進含括三川殿、龍虎門,二進為拜殿與正殿,三進為後殿。三川殿到正殿,正殿到後殿各以過水廊連接。左右護龍於民國87年改建,形成五門院殿,呈現現代廟宇裝飾。其古蹟範圍包括頭進之三川殿、二進之拜殿與正殿。
  三川殿為三間式架構,屋頂是二重脊燕尾翹脊,第一重脊正中以「龍馬背負河圖」剪黏裝飾,收尾處各有一條神龍相對應。屋頂以望瓦、筒瓦、板瓦組成,最底部以瓦當與滴水作收尾,明間兩邊垂脊處的交趾陶,題材是一齣戲,次間垂脊則是展翅欲飛的鳳凰,下有文官之交趾陶,生動有趣。三川殿步口,龍邊之牆堵泥塑,身堵為「蒼龍吐水」,一條見首不見尾之神龍,神遊雲端,朝下之龍頭口吐龍涎,激起水中鯉魚奮勇而上,意含勉勵後代子孫奮勉向上,鯉躍龍門。裙堵為「麒麟踩葫蘆」,意含麒麟送福。虎邊之牆堵泥塑,身堵為「丹鳳朝陽、牡丹盛開」,呈現富貴吉祥。裙堵為「祥獅戲球」。明間門上掛著「萬和宮」扁額,固定門板之門簪以龍首處理,中間彩繪門神以秦叔寶與尉遲恭為護衛,門板兩旁為金縷雕琢之木雕,左邊由四隻螭虎及柺子龍構成「螭虎團爐」,右邊為如意蓋之花瓶,其四角各有一隻蝴蝶,象徵平安賜福、事事如意。兩邊垂幅,左為「鹿馬常春」,右為「木蓮花枝棲鳥雀」。
  萬和宮三川殿屋脊「龍馬背負河圖」,龍馬是一種頭形似龍而身體像馬之動物,古傳背甲以藏圖,王者有仁德,則龍馬見,其文赤色而綠地也。尚書亦載:『帝堯則政,龍馬銜甲,赤文綠地,自河而出』。意含南屯地區,地靈人傑,地方繁榮,賢人倍出,為民謀福。拜殿屋脊上以「鰲魚」裝飾,意含鎮火之能。
  次間,左邊彩繪門神為「太監晉爵」、「太監敬花」,意表富貴進爵,右邊彩繪門神為「宮女敬茶」、「宮女敬果」,意表多福、多壽。三川殿與正殿之間用過水廊連接成天井,過水廊是馬背式牆壁,牆面上有交趾陶、書卷、花草及對聯裝飾,中庭之天公爐,香煙嬝嬝,年年復年年。拜殿屋頂有「鰲魚」剪粘裝飾,內部以捲棚處理,在最上面的圓弧處,有一如意型墊柱,旁邊各有二隻座獅作為疊斗。在大通中有二隻鳳凰展翅,中間以如意紋連接變成之通橢,出簷處有「憨蕃扛南瓜」之豎材。而出檐的斗是碗斗,吊筒的收頭是「倒吊蓮花」。
  正殿及拜殿共有七對柱,第二、三對為正殿的四點金柱,第六、七對為拜殿的四點金柱,第七對柱為龍柱,上有落款「大正九年歲次庚申葭月」。正殿步口之員光,左為「松鼠咬葡萄」,右為「松鼠吃南瓜」,均意含「多子、多孫」。在中脊樑上有「雙龍朝八卦」,意含吉祥避邪。四點金柱之間木架構為「三通五瓜」,瓜筒造型短小矮胖,大通樑與點金柱間以「鰲魚」作為插角,四隻鰲魚炯炯有神地朝內注視,神龕內外眾諸神排排坐,置身其中的感覺,莊嚴又神聖。
  後殿亦稱「觀音殿」,其屋架與正殿相似,但形式構造均較正殿簡樸,深度亦較淺,高度略降,屋頂為硬山翹脊,屋架為疊斗結構「三通五瓜」,在大通、二通、三通處各出一栱以雞舌木固定。後殿左、右各有一以磚砌成之「員光門」,左側門上書「曉霧」,門板上書「精忠」「義勇」,通往關帝廳。右側門上書「祥雲」,門板上書「教稼」「明農」,通往五穀王廳。正殿到後殿之間,以過水廊連接,屋頂中脊上有剪粘裝飾,左邊是「鹿馬同春」,右邊是「牡丹開花」。由觀音殿往正殿屋頂看,屋頂中脊脊飾有「七層寶塔」、「雙龍」剪粘的「雙龍護塔」。

引用自~http://140.128.219.245/home/local/www/theme_2.html

arrow
arrow

    家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